首页 > 浙江省 > 湖州市 > 南浔区旅游

頔塘故道

頔塘故道
頔塘故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頔塘是太湖南岸一项规模庞大的古代水利工程,对研究古代水利史、航运史和沿岸社会经济发展史具有意义。它与太湖溇港一起形成一张巨大的水网,把东西苕溪下泄的湍急水流逐渐分流至大大小小的河港之中,既减轻旱涝之灾,又灌溉了浙北地区数万顷农田,它是太湖流域古代水利工程中的一项伟大的发明创造,有研究者将其比肩于郑国渠、都江堰。頔塘及太湖溇港的开挖是我国水利史上值得浓笔重彩描绘的壮举,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頔塘故道(因新中国成立后于南浔镇北开挖新航道而得以保留的,自南浔西栅祇园寺旧址始至南浔东栅分水墩的,全段均为砖石护坡,间有多处河埠及支流,总长约为1.8公里)则是頔塘分流下来的运河河道“活化石”,是运河水利工程、航运、南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的见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文化价值

頔塘是一条重要的水道,由于同京杭大运河相接而达北京,北上可进入长江,近代又与长湖申航道相接,成为通往上海市的要津。頔塘的开筑,方便了农业发展、物资聚集、经济交流和商旅往返,对沿途的湖州、南浔、震泽、平望等市镇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南浔自南宋淳佑季年建镇开始,以頔塘为中心,称镇内頔塘为东西市河。官衙、民居均沿市河两岸而建。

頔塘历史沿革

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吴兴太守殷康主持开凿,旁溉田千顷,以地多芦荻而得名。

东晋末年,太守沈嘉重浚,改名吴兴塘,沿用至唐朝。

唐开元十一年(723年)乌程令严谋达对荻塘全段进行疏浚。

唐广德年间(763-764年)湖州刺史卢幼平增修。

唐贞元八年(792年)于頔任湖州刺史,组织民力重修荻塘,达到“缮完堤防,疏凿畎浍,列树以表道,决水以溉田”,民颂其德,故名“頔塘”。

唐元和中(812年前后)湖州刺史薛戌浚塘百余里;其后,刺史孙储又加增修。

宋庆历中(1044-1045年)“诏有司修頔塘,通湖州,凡九十里”。

宋治平三年(1066年)“始叠石为岸,拥土为塘”。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乌程知县杨应聘筑东塘。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湖州知府陈幼学重修頔塘,“甃以青石,尤资坚固”。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修頔塘。

清雍正六年(1728年),湖州知府唐绍祖重修东塘(即頔塘),总督李卫“动帑委员修石塘,自东门起至江南震泽县七十里,并集民备土筑塘”。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邑侯杨绍霆“奉檄劝修圩岸” ,“经始于三月甲子,工成五月乙亥,资费万金”,有碑《南浔重修东塘碑记》,同治年间又有重筑石桥的记录。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修筑頔塘。

1951年,疏浚頔塘南浔市河段。

1954年至1955年秋,完成頔塘南浔段河道改线工程。

1997年8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浔镇:南浔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江南古镇,地理座标位于东径120°25’-120°26’,北纬30°52’-30°53’20”,地处太湖之滨,与苏州接壤,是湖州接轨上海浦东的东大门。长湖申航线和 318国道横贯其中,地理环境优越,水陆交通便利。全镇区域总面积141.3平方公里,辖51个行政村,10个居民社区,总人口11.6万人,耕地面积12.25万亩。2000…… 南浔镇详细信息++

邻近的南浔区旅游景区
走遍南浔区

>>毘山遗址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