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云南省 > 丽江市 > 永胜县旅游

灵源箐

灵源箐

丽江灵源箐,又名观音箐,位于永胜县城东3公里处,是滇西名胜古迹之一。灵源箐尤以唐吴道子画像原本,石刻观音像而闻名。到灵源寺,一是看寺区颇有特点的布局建筑,二是看闻名遐迩的石刻观音像。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1年)山西武宁人、永北直隶厅同知王子音托请云南巡抚谭尚忠题为“灵源”,观音箐由此更名灵源箐。刻于寺箐东部山麓石碑上的“灵源”二字,笔迹苍劲,气势逼人,使游人叹为观止。

箐内从东向西潺潺而流的河叫灵源河,灵源寺傍山依河,随势而建,形成河南北两岸的两片建筑群,寺前门有碧溪桥,寺中有齐心桥,寺后门有观栏桥,三桥并架把南北寺区连接成一个“甘”字型。北寺区有三圣宫、善财殿、古戏台等建筑;南寺区是主寺区,过慈云坊,入主寺山门人天阁,向西依次可游碑。

林亭、长廊、过阶楼、卧佛殿、太子殿和千手观音殿,最后至正殿观音阁,寺枕依的南面山上还建有摩云亭、修真亭、栖霞阁等园林建筑。灵源寺的庙阁建筑,美在浓荫掩映,飞檐或隐或现,常年有涓涓水声相绕相伴。这里景色宜人,自古以来,游人络绎不绝,留下了不少石刻、匾联。

灵源箐景区面积约100公顷,正殿观音阁始建于唐代,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是光绪二年(1876年)在旧址上重修的,上傍危崖峭壁,下临灵源河水。观音阁内殿用精致的木雕作屏壁,殿外栏杆走廊,用大理石镶制,精雕细刻,富丽堂皇。殿中刻于石壁上的观音像,高178厘米,宽75厘米,傍注“唐吴道子笔”字样,画像镌刻细致,造型美观,线条柔和,神态端庄,立体感强。据明景泰《云南图经志》,《新纂云南通志》等史籍记载,此像系吴道子真迹。1511年,当时的永胜(北胜州)遭受八级地震,北胜州城震毁,城旁的红石崖也崩裂成谷,而距震中仅3公里的石刻观音像却完好无损,不由叹为神奇。

明清以来,远近游客、当地居民,常来拓摹石刻观音像。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浙江省会稽人许炎因看到原像较高,摹像只能张贴在大厦大堂间,半室小舍不便容纳,于是石刻小像一块,放置原像之傍,给摹拓人以方便,为显示灵源观音像的摹拓真迹,又盖上“滇沧阳世守高氏之章”为佐证。

永胜石刻观音像,在绘画、镌刻等方面显示了较高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具有珍贵的价值,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观音箐霄寺观古迹及清幽迷人的景致,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别具特色的游览景观。看到这尊仪态万千的石观音,你或会联想起金庸在《天龙八部》里描述的那尊在大理国境内、真人般的石美人。

寺区上下,古木参天,清秀迷人。主体建筑有正殿观音阁,殿右真武阁,殿东人天阁。正殿上面环山腰有摩云亭、修真亭、栖震阁,或明或暗,或隐或现,出没于古树花竹之间。自古以来,游人络绎不绝,题咏书怀,赞美抒情者所在多有。或刻于石,或匾于廓,或联于正偏各殿,五光十色,琳琅满目。

正殿观音阁,历代都有修葺,现存殿阁,是光绪二年(1876)在旧址上重修的。上傍危岩峭壁,下临灵源河水。观音殿内阁,以精致木雕为屏壁。殿外栏杆走廊以大理石镶制而成,精雕细刻,富丽堂皇。最珍贵的是殿中刻在巨石上的观音像,此像高178厘米,宽75厘米,像旁刻有“唐吴道子笔”字样,造型美观,镌刻细致,立体感强,栩栩如生。永胜石刻观音像,不仅在绘画、镌刻工艺方面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而且在永胜地区的地质地震方面,也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灵源箐寺区上下,建有两座石拱桥,上面的叫碧溪桥,是1941年在旧址上重建的,俗名新桥。下面的一座叫观谰桥,重建于嘉庆十一年(1860)。灵源河接纳了诸山的山泉水,流入桥下,奔向乌龙池(黑龙潭),春冬之际,水流较缓,清亮见底;夏秋水涨波涛汹涌。

邻近的永胜县旅游景区
走遍永胜县

>>吉庆围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