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南岸炮台
闽江南岸炮台位于闽江口猴屿乡象屿村南雁山古寨与过屿山之间,与亭江南般村北岸炮台对峙,扼闽江下游之“咽喉”,为军事塞。因位于象屿村附近,故民间也有称为象屿炮台者。
南岸炮台是个大兵营。它像只半弯牛角,小头在过屿山洞口,大头在南岸山大溪边至泰山宫左前侧山包(古寨),两头直线距离近千米。兵营布局齐整,有主炮台、前沿炮台、弹药库、练兵场、烟墩(烽火台)、指挥所、士兵区、家属区等相关设施。主炮台在南雁山左侧。这里筑有3米多高、2米厚、100米长的巨型炮台,安放大小炮4门。周围辟以大埕,俗称跑马场,为士兵出操和火炮训练场。右侧山边是弹药库、休息所等。
前沿炮台共有两处。一在南雁山麓右侧江边石崖上,掩体凹字形,半地穴式,长10米,宽5米,深4米。前挡墙厚度4-6米,炮洞高1.5米,宽0.9米,安放四门小炮,从炮洞中探视江面异常清楚。一在过屿山洞口,掩体半敞。挡墙厚2米,高3.5米,长22米,安三门小炮,控制着半月形江面。炮台后侧的山旮旯筑一小弹药库,岸壁上也凿有数个猫耳洞。
这两处前沿炮台虽相距数百米,由于设计精到,实战中火力交叉,形成牢固的阵地链,能有效地支援主炮台。
古寨设总指挥部、烟墩(烽火台)、营房、军中仓库等。北向可与北岸南般炮台联络呼应。南向出寨门,大路接村居、道头。小路接相邻大溪寨、长福寨兵营,远的可到长乐县城。营内各处路径贯通,行动便捷。
南岸炮台除了置前沿炮台外,还有家属区、小火炮训练场、小操场等,并在东向设城门。城下是可八人并排行走的大路,此路往西过闸桥接南岸炮台。
营区的炮位、掩体、壕沟、烟墩,均掺糯米糊捣筑而成,十分牢固。
明洪武十年(西元1377年),在马山下设立文石寨,山上建立烟墩与炮台,以防倭*寇。
隆武四年(永历二年,清顺治五年,西元1648年),满清改烟墩为炮台,以防明军郑成功部--省城。
道光四年(西元1824年)重筑南岸炮台。
光绪十年(西元1884年),中法爆发战争,因李鸿章的干涉,闽江炮台未试图阻止法国军舰侵入闽江,造成马江海战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次日法国舰队退出闽江时炮击各炮台,炮台因炮位朝向下游,无法还击来自背后的法国军舰,被击毁。炮台守军往大溪寨败退,遭遇登陆包抄的法国海军陆战队,双方互有伤亡,后该地称呼红毛山。
中法战后,南岸炮台于光绪十二年(西元1886年)修复。
抗日战争期间,又炮台遭日军飞机轰炸,损坏严重,战后重修。
1949年后,南岸炮台几经人为破坏,
1992年,为建液化气供应站,炮台遗址大面积被毁。
2000年代,南岸古炮台遗址的剩余部分被列为长乐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于2009年立碑保护。
象屿村:象屿村位于闽江口南岸,长乐市北端,隶属猴屿乡,东接猴屿张村,西接石龙村麻竹坑,南以连绵山头与航城街道石龙村相接,北与马尾区亭江镇隔江相望,扼闽江之“咽喉”。村西北边江岸线与航城接壤,东至猴屿张村13号海堤为止,江面水深而水流平缓,是理想的码头泊位用地。全村310户,794人,旅外华侨及港澳台同胞2500多人,主要分布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是长乐著名侨乡之…… 象屿村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