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泉洞摩崖石刻
飞泉洞摩崖石刻位于广州市增城区增江街光辉村湖塘埔自然村后山崖壁上(土名:石寨)。山崖南面为溪涧,溪水从高处潺潺流入水潭,犹如清泉注入杯中,故此处风光又称“曲水流杯”,明永乐年间就有“增江八景”之一的美誉。潭边为崖壁,崖壁上上现存有文字石刻十处,以水流为中心分南北,北崖三处,南崖七处,每处自成一幅。其中有纪年的石刻中,最早的刻于北宋熙宁四年(1071),最晚的刻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其间还有南宋乾道四年(1168)、明天顺三年(1459)、明正德十六年(1521)和明万历四十年(1612)的文字石刻,前后共跨越五个朝代计710年。飞泉洞摩崖石刻字体多种,有楷书、行书、行草、隶书等;体裁有七言诗,五言诗及散言;题材有叙景、会友、记游、咏史、言志等。2002年7月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飞泉洞摩崖石刻所处之地附近后山是东晋时期葛洪(葛仙翁)采药洗炼仙丹的地方,后人曾建祠、亭纪念,是文人墨客寄情山水、抒-怀的绝佳去处,历史上有明嘉靖《增城县志》、清屈大均《广东新语》民国《增城县志》等资料可印证。明嘉靖《增城县志》载:“世代葛仙翁炼丹于此。山上有遗石及二仙迹、张老岩和醉眠石,镌于壁上。石壁峭峻,一水悬自山顶直流而下。水湍成潭,中有石池,环皆平石可坐。在山的南面山溪中有水潭,潭边有崖壁,潭水从高处潺潺而入,犹如清泉涓涓注入杯中,因此得名。”清屈大均《广东新语》称:“流杯曲水有二,其一在增城张老岩,石板斜铺十余丈,一水众石罐中流,萦行百折,游人每以小石障下以蓄其势,乃两两夹水而坐,使人酌杯酒置上流,听浮游所至,取而饮之,然有不得饮者,有一再饮者,有杯流至前,忽复流而之他者,有顺流而下,忽复旋回而上者,于是哗然争饮。相饮以笑……”民国时的《增城县志》也载:“东晋时期葛洪(葛仙翁)曾来此采药洗炼仙丹,后人建祠、亭纪念。自那以后,更多的仁人君子慕名前来游玩,谒葛仙祠、观碾药石,饮流杯沱。”明朝刘允昌则有诗咏之:
增城有怪石,形容类虎邱。
亦可坐千人,而多岩崖幽。
曲洞自天成,或云鬼斧修。
仰成千丈泉,惊湍变安流。
土人不好事,经年罕来游。
我行及暮春,风日妍且柔。
结伴得数子,大伴高阳俦。
脱舄坐曲涧,杯杯任可投。
欲去忽复往,将沉还能浮。
徘徊若就人,想为知己留。
观者尽拍手,我意徒夷犹。
叹息下山去,空坡驱羊牛。
飞泉洞摩崖石刻是广州市现存最早的一批摩崖石刻,历近千年而保留基本完好,具有珍贵的文物、文学、艺术乃至历史、地理、科学、文化、社会价值。
保护范围:从摩崖石刻外缘边线外延5米。
建设控制地带:从保护范围外缘外延约30米。
资料来源:增城区增江街道办事处文化站
光辉村:光辉村位增城市区东部,地处增江街增正公路两旁,距增江街政府所在地约3.00公里,交通方便。东邻湖塘埔,南邻体育馆,西邻增江河,北邻联益村。辖耕寮村、上扶罗村、下扶罗村、光辉村等四个自然村13个村民合作社。现有农户358户,有乡村人口1586人,其中农业人口1568人。全村耕地面积1380亩,鱼塘面积620亩,山塘面积120亩,林业用地11426亩。全村气温、…… 光辉村详细信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