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桑营遗址
明代嘉请二十一年(1542)设江口堡(黄桑坪原名江口),筑城六十丈,高一丈五尺,厚一丈。进入清代后,为了解决众多部队的给养,全县改行军屯制度,屯田2839亩。顺治十八年(1661),为进一步适应军情需要,军屯改民屯,使驻军更加军事化。雍正六年(1728)废堡升营,设游击、守备各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和外委把总各四员、巴战守兵542名,营辖全县八个哨堡,设东南西北四条烽火台线路加强军事联络,并在营房对河增设校场一处。康熙三十六年(1697),屯田增至18297亩。乾隆五年(1740),朝迁组织两粤、湖广、云南、贵州五省官兵15000人残酷镇压了以绥宁苗民粟贤宇(黄桑坪界溪地龙家溪人)为首的绥宁、城步、义宁农民起义之后,在绥宁又增设五个民堡,增设屯田1207亩。直至民国五年(1916),黄桑营方才裁撤。旧志载:绥宁县苗居十之六,民居十之四。与绥宁比邻的城步、义宁(今广西龙胜)、通道、靖州等县通讯武冈县一部分(今洞口县纳溪瑶族乡)都是侗苗瑶族聚居地。因此,县志称本县“为苗侗之要地”、“有明以来,负固不服,与通道、城步、武冈、粤西诗彝相勾援,为地方害”。为了弹压各民族对官府的-,今黄桑坪苗族乡政府在地即绥宁驻军的指挥机关所在地,正如一位清代本藉人士诗咏:天生黄桑护边城,为镇苗瑶设甲兵。
今存文物如下:
城墙基础残段。位于今乡政府南侧沿河处,零星总长约百余公尺,高3—5公尺不等;城内遗存若干用青石板铺设的街面。烽火台。遗址多处,保存较完整的仅有烟堂界,位于界溪村东面山腰,方柱体,边各1.5米,残高0.7米,青砖砌筑,中间用石铺底。铁厂遗址多处。系明清炼铁和打造军械处,今选介二处。一为广空界,在兰家村溪水在岸山腰,尚存二堆矿渣,铁屑和炭渣则随处可见。一为上大江,在老团村沿溪上溯的山冲里,除遗存大量炭渣外,还有锈蚀严重的铁块产品,附近有矿洞12个。跑马坪(壕)。二处:一在上堡村后山上,长约500米,宽约100米;一在中堡自然村对面山坡上,由山脚斜升至山腰,长约150米,宽约2米。金銮殿遗址。在上堡村,原建筑物已毁,唯存殿前旗杆石2个。据传,明朝天顺四年(1460),农民起义军李添保在此称王,建元烈武,并把由此而依次向外的界溪、巴流、雪林、赤板等地分别封为省府州县治所。朝廷派总兵李震率师镇压,义军数千人遇难,添保被俘,英勇牺牲。
清乾隆五年义军首领粟贤宇故居遗址。在界溪村龙家溪,当年,杰贤宇在此发动起义。朝迁命贵州总督张广泗为钦差大臣,坐镇竹林寨(今黄桑坪乡政府西南一里),指挥五省官兵和乡勇共35000人分五路进讨。起义军失败,粟贤宇受伤被俘,惨死狱中,1900余人遇害。清同治九年(1870)义军首领杨晟太墓。在界溪村硬田冲。当年,杨用白莲教发动农民起义,因0细告密,起义军尚在筹备中便被官军镇压,首领被斩首于县城寨市。忠勇祠,在上保村,重建于清朝同治七年(1868),系绥靖堡(民堡,在今上堡村)祭奠因镇压起义军而丧命的亡灵所建,砖木结构,内存抱柱木匾和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