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江山
“石鼓江山锦绣华”,这是诗人对石鼓江山的赞美,倘若你能亲临其境,必定会使你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觉得这诗句还远没有体现石鼓江山的风貌。
石鼓位于衡阳市北,海拔69米,面积约四千平方米,虽不象匡庐“跃上葱茏四百旋”那样高大,却有“一山飞峙大江边”那样奇崛突兀;也不象七星岩“削玉辰峰窗外列”那样磅礴,却有“仙洞危楼半出林”那样深邃,其山势之险,水-秀,实为天下名山胜水中不可多得之景观。
蒸水环其右,从邵阳缓缓而来,湘水挹其左,从零陵滔滔而来,耒水横其前,从郴州滚滚而来,三水汇合
,浩浩荡荡,直下洞庭。而石鼓正当其冲,不惧冯夷之威,力敌阳侯之怒,横截江流,泰然若素,此乃石鼓千古之奇观。
春冬四季,其景观则各有异趣:春则日穿柳岸,浪舞潮歌;夏则雾锁板桥,绿影浮红;秋则水天一色,阳鸟高翔;冬则银装素裹,寒江独钓。来雁珠晖,双塔列其前,岳屏回雁,两峰挹其后,衡岳峙其西北,五岭横其东南,钟三湘之秀气,极四时之奇观,正如宋范成大在《石鼓山记》中所写:“石鼓大踞要会,大约如春秋霸王会诸侯勤王,蒸湘如兄弟国奔命来会,禀命载书,事同轨以朝宗。盖其形势如此。”唐柳宗元赞为“水碧无尘埃。”宋朱熹誉为“江流环带,最为一郡佳处。”元黄青老,则称为“回廊亭渊、远嶂森列,楼阁如在虚空中,盖湖南之第一胜地也。”明徐霞客在周游天下后,登上石鼓,感到分外新奇,他认为石鼓兼具“滕王阁、黄鹤楼”诸名胜之优越,“非吉安白鹭之可比。”
石鼓之名,得自何时,远不可稽。一说,石鼓四面凭虚,其形如鼓,因而得名,如《水经注》所载:“山势青圆,正类其鼓,山体纯石无土,故以状得名”。另一说,是因它三面环水,水浪击石,其声如鼓。不论观其形,循其声,或二说俱备,然而纵观全貌不过拳拳一石,石鼓之名何以远播,永葆其锦绣般的年华呢?从《水经注》来看,秦代以前,石鼓之名就载于史册。由一个无须装饰、无须雕琢的自然胜景而变为名震天下的文化胜地则是汉以后的事。
汉唐以来,代代相传,名贤相继,留下了多少芳踪,汇集了多少轶事!最初相传为汉武侯诸葛亮督赋之处。衡阳人民为了追怀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就在石鼓山左建立了“武侯祠”以供祀享。地以人传,于是石鼓之名大振。山川之灵秀,前贤之遗迹,芳声永驻,铭于无疆。特别是韩愈写的《合江亭》诗:“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视为绝唱,使石鼓为之增辉,山河为之添色。诗人文士,步韵而和者,代不乏人。收集在《清泉县志》和《衡州府志》中的就有十余首。后人又名“合江亭”为“绿净阁”,以取其“千古留绝唱,绿净不可唾”之意。
宋至道三年(997)衡阳郡人李士真创建书院,景佑二年(公元1035),钦赐“石鼓书院”匾额,与当时的嵩阳书院、白鹿书院齐名,称为全国四大书院之一。集孔孟学说之大成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在此讲学,使石鼓又空前为之一振。还有政治家范成大、文天祥、军事家、词人辛弃疾,思想家王夫之等分别到此游览或讲学,并吟成不朽的诗篇,镌出不可磨灭的碑记,详尽生动地描绘了石鼓的形胜。
如今进入大门,在一块长方形的草坪右侧,竖立着一面高二米、直径为一点六米的大石鼓雕塑,象征着石鼓的形胜。登上山顶,是宽阔的花圃,绕以力曲回廊、亭阁,环山悬崖处,也配置了铁木栏杆。在大观楼旧址上下,重建了合江亭,复兴了绿净阁,碧瓦琉璃,飞阁连云,雕梁画栋,流丹溢彩。如果置身在亭阁中,无尘嚣之声躁耳,无污浊之气抠心。正如古人一首诗所说:“石鼓真清似镜中,亭台涟漪画桥东。”怪不得古人以此为读书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