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龛学校
陶龛学校位于娄底市西阳乡白鹭村的涟水河畔。清咸丰、同治年间,白鹭湾有个叫罗信南的先生,钟爱陶渊明的诗集,读后常将书搁于神龛之上,自号陶龛居士,以赋诗讲学为业,四方从者甚众,常欲建校施教而无力,赍志而终。其子罗长裿(字申田)为继父志,以历年游宦薪奉(官至西藏左参赞),置田租二百四十担,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创办“陶龛义学”,校址设创办人罗申田家的画竹园。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科举,办新学,“陶龛义学”改称“陶龛两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罗申田之子罗辀重主持校政,奉令改学堂为“陶龛学校”。一九一四年,罗辀重留美归国,辞官不仕,以教育为己任,加捐田租百担,毁家办学,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学校几经新建、扩建,发展成为占地八十多亩,房屋十一栋八十七间,包括二十三间教室及食堂、礼堂、办公、宿舍、图书、仪器、医药、音乐、美术、缝纫、印刷、商店等室,建筑面积达九千四百二十平方米(见陶龛学校原址模型图),还有球场、游艺、农场、工厂、猪舍、鱼塘、假山、喷池等设施,鼎盛时学生人数逾千人,生源遍及东南各省。
罗辀重主持陶龛学校,他认为:千教万教,要教人“求真”,千学万学,要学做“真人”,他主张学校要视儿童为“主人”,一切工作要以儿童为中心,为儿童所有,所治,所享。以“血性”二字为校训,注重“体、德、智、美、群”五育的价值,实行一系列的改革,闯出了一条开办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新途径。尤其十分重视学生课外实践和参加社会活动,抗日战争时期,努力培养学生“遵守纪律,临危不惧,合作互助,患难相处,服务军人,不怕牺牲”的品德,并积极参加抗日救援活动。
陶龛学校在当时享有“北有行知、南有陶龛”之盛誉,专家、学者及外地师生来校参观访问者不绝于道,陶龛成为了一所独树特色、誉满海内外的乡村小学。罗辀重被誉为“一代宗师”。
1961年,因修溪口水库,陶龛学校全部建筑物被拆除,与犁头学校合并,称“白鹭完小”。1986年,娄底市政府拨出专款,在白鹭湾修建新校,恢复“陶龛学校”(小学部)校名。湘乡市亦在白鹭湾毗邻的毛田乡竹园村建陶龛学校中学部。1991年9月21日,来自台湾、港澳及十多个省市三百多名陶龛校友欢聚一堂,热烈庆祝陶龛学校九十周年校庆,同日,《陶龛校志》、《罗辀重遗著选编》二书在庆典上举行首发式,设在校园内的“罗辀重纪念馆”亦同时开馆。尔后,娄底市成立“罗辀重教育思想研究会”,并编辑出版了《罗辀重文集》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