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呼兰旅游

呼兰天主教堂

呼兰天主教堂
呼兰天主教堂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天主教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法国传教士戴治逵主持修建。建筑占地面积327.5平方米,教堂主体高26米,东西长19米,南北宽11米。建筑中所有的门、窗均用青砖砌成圆形。整体建筑为青砖、青瓦土木结构。主体建筑模式系双塔型,直立冲式。是仿哥特式风格的典型欧洲教堂建筑。她的外观及内厅与法国巴黎圣母院的教堂建筑有相似之处。素有“东方巴黎圣母院”之美誉。萧红的同学为反对强权压迫到这个教堂做了修女,萧红小学毕业后,父亲不想让她去哈读书,曾被迫辍学在家,萧红为了上学就威胁父亲说不让上学也进教堂做修女。

在天主教堂主建筑的两侧1.5米处,有两座祈祷亭分别为圣母亭与耶稣亭。祈祷亭内圣母像高1.85米,耶稣像高2.08米,亭内为正六边型,有六柱为木质,柱高3.50米,亭外有铁护栏高1.20米。

在主体建筑西侧6米处,有一座同时期的附属文物建筑天主教堂牧师楼。建筑面积267.3平方米,高12米,为二层楼。牧师楼与主体建筑座落方位一致,系坐北朝南。建筑模式为仿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呼兰天主教堂的建筑规模如此之大,在我省还是唯一的一处。呼兰天主教堂的建筑,对于了解、研究欧洲天主教堂、哥特式建筑艺术有着很高的价值。

2003年5月由呼兰民族宗教事务局、哈尔滨市天主教堂爱国会依据呼兰天主教堂的历史沿革,相关佐证及宗教文件精神,将呼兰天主教堂的产权移交给哈尔滨市天主教爱国会。

呼兰天主教堂于1993年8月由哈尔滨市天主教爱国会进行全面修复。在修缮当中,是在呼兰区文物管理所的监督下,按“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将于2004年9月间全部开放。

呼兰天主教堂于199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于1995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于199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青砖青瓦土木结构,左右对称的五层钟楼,中间竖立着巨大的十字架。远远望去,既熟悉又陌生的古朴造型,俨然就是举世闻名的法国巴黎圣母院的翻版。这里,就是被人们称作“东方巴黎圣母院”的哈尔滨呼兰圣母圣心教堂。

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提到,她的闺蜜因为不想给人当小妾,便来到了教堂,当起了修女。书里提到的教堂,就是呼兰的这座天主教堂。

据《呼兰县志》记载,光绪元年(1875年)法国神甫进入呼兰,开始租赁民房设立教堂,进行传教活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法国传教士戴治逵在城内东大街修建天主教堂楼房1座,建筑为哥特式风格,其中所有的门、窗都用青砖砌成圆形,并配以各种花饰。在主体建筑两座塔楼中央顶端处有围柱,并镶嵌着红铜制的十字架。当时主持修建教堂的是法国人戴治逵,这也就难怪呼兰天主教堂与巴黎圣母院为何如此相像了。

步入教堂内厅,宽阔明亮的穹窿大厅,两排高大的白色明柱,塔楼内有木质楼梯直通楼顶。

呼兰天主教堂的造型是非常奇特的,在哈尔滨这座“教堂之城”中独具特色。按照天主教会的惯例,普通神甫所在的教堂只能是单钟塔,只有主教级别的神甫才配享双钟塔,而呼兰天主教堂竟然也是双钟塔,不能不令人称奇。他说,这座百年老教堂可深挖细挖的历史内涵很多,教堂建筑结构中的青砖对缝和保存至今的教堂侧门,都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价值。

“文革”时期,一些造反学生将天主教堂东西两座塔楼顶尖与中间钟楼顶尖扒掉了,又将铜十字架砸毁,铜钟也被摘走。后来,教堂曾长期被学校占用,当做了仓库,放着破烂东西。直至2002年,原呼兰县政府把教堂归还给教会,由哈尔滨广大信徒捐献125万元,对天主教堂进行重新修复。

经过修缮,教堂和旁边具有巴洛克风格的神甫楼前被改造成了一片宽阔的广场,如今,天主教堂已成为游客到呼兰必游的一处美景,并已经成为呼兰区地标性的建筑。

这些年,专程来教堂参观的游人越来越多,不仅有国内游客,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游客,但几乎所有的人,都对小城呼兰能有这样一座巴黎圣母院的“姐妹教堂”感到无比的惊讶。这座默默伫立在呼兰河畔的建筑艺术精品,历经百年沧桑变迁,在沉寂了大半个世纪之后,又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地址:呼兰区东直路74号

邻近的呼兰旅游景区
你可能对下列天主教堂会感兴趣:
走遍呼兰

>>呼兰清真寺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