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仙岭南禅寺
南禅寺座落于福城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岭的岭巅之上,林深木密,莺啼燕飞,景色清丽,素有“湘南胜地”之誉。苏仙岭因苏仙神奇、美丽的传说而驰名海内外,自古有“天下第十八福地”之誉。岭上有白鹿洞、升仙石、望母松等“仙”迹,自然山水风光久负盛名。
南禅寺原名苏仙岭顶庵,始建于西汉惠帝年间。相传西汉年间,十二岁的苏耽在苏仙岭飞升成仙,护佑郴邑,世人结草祠供奉。唐开元十九年(731年),建集贤祠,初奉道教。明天启元年(1621年)始尊佛法。清代,清虚老和尚建顶中脚三庵,寺产遍布整座苏仙岭及其方圆几十里的地方。湘南、粤北、江西几十县百姓家中添丁必到苏仙岭寄名,求福求禄无不灵验。清光绪五年(1879年)和六年(1880年),清虚老和尚徒弟为争产诉讼至官府,并将判决词永为勘记,刻于两块石碑之上。民国时期,耒阳僧人一量法师主持顶中两庵。1949年,脚庵废弃后被郴县文化局占用,顶、中两庵部分寺产分给种寺田的农户。其余寺产由僧人支配,正常开展佛教活动。1959年,寺院成立僧伽生产队,明道法师任队长。住持一量法师被选为县政协委员,享受政府津贴。时有水田29亩,旱地54亩,并拥有中庵以上的山林、墓、碑、塔林。“文革”期间,一量法师被遣回原籍管制劳动,饱受迫害而死。明道法师于中国佛学院毕业后被遣回原籍还俗,其余僧众亦被遣返。1963年,寺院的房屋、山林、土地被郴州林场占用。1981年,郴州林场在湖南省建设厅的支持下申报成立风景名胜管理处获准,顶庵被修缮改造成招待所,改名苏仙观,用于市民避暑休闲。1991年,郴州市地委统战部礼请禅道老和尚出任顶庵住持。1994年,在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关怀下,郴州林场将顶庵归还佛教开展宗教活动,并更名为南禅寺,由赵朴初先生亲书寺名刻于山门之上。自2002年起,两序大众历时两年,对寺院进行大规模的整修。2006年4月15日,禅道老和尚晋升为方丈。2016年,妙藏法师升座为方丈。南禅寺坐北朝东南,占地面积10亩,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郴州市佛教协会设此。沿中轴线建有天王殿、许愿池、寿佛殿、苏仙殿、大雄宝殿,两侧依次是钟楼、鼓楼、客堂、斋堂、观音殿、祖师殿、方丈室、禅堂、藏经楼。碧瓦朱栏,雕梁画栋,依山就势,雄伟庄穆。山门朝西,横额镌有赵朴初题写的“苏仙岭南禅寺”。门联刻:“云雾岩巉下;乾坤指点间。”正殿分上、中、下三厅,各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砖木结构,抬梁式构架,琉璃瓦硬山顶。殿门为三楼牌坊式,汉白玉竖额镌“敕封苏仙昭德真君”八字,传为南宋理宗御书,周围饰以五龙捧圣浮雕。门匾“去天不远”为清范廷谋题。上厅神龛供奉苏仙骑鹤塑像,左右壁饰苏耽出世、救病、升天大型壁画。两厢配殿为二层楼房,东厢屈将室系抗日战争时期爱国将领张学良被幽禁处。寺后沉香石高约3米,裸石突兀成台,传为苏耽得道升天处,人称升仙石、跨鹤台。石盘上有飞升亭,亭内碑刻着近现代书画家王震的“苏仙跨鹤图”。石台周围保存有历代摩崖石刻十余方。其中,著名的有唐代的“跨鹤台”,元代完者秃的“升仙石”,明代的“紫云”、“龙旭宵霁鹤云朝鶱”(俗称“八字铭”),民国的“南天一览”、“湘南胜地”“仙境”等。字幅最大者为“寿山”二字,阳刻楷书,字径高0.55米,宽0.45米。
南禅寺常住僧众26人,每天坚持早晚课诵、过堂、坐禅,每半月布萨。南禅寺是湘南最有影响力的寺院,信众遍及湘南十几县和江西、广东、广西,甚至港澳台。每年都吸引着30余万的朝山进香者、览胜旅游者从全国各地前来拜访,蔚为壮观。南禅寺不但是湖南省首批开放的重点寺院,而且还因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屈将室成为郴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由于南禅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每年高规格接待中央、省部级领导和嘉宾二十多次。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正,原总参谋长--、杨勇,湖南省省长徐守盛,文化名人余秋雨等先后到南禅寺视察。
南禅寺积极参慈善公益事业,出资创办佛教慈善医疗所为“非典”病人义诊;到汝城麻风村送药;定期为贫困户送医送药;开办佛教吉祥安老院,共收养“三无”老人92位,弃婴、孤儿56名;资助贫困学生325人;在印尼海啸、郴州2006年“7.15”特大洪灾、2007年“8.15”洪灾、“汶川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中共捐款300余万元,帮助灾区修复水毁设施20余处,修复灾毁公路21公里,架桥5处;每年春节开展佛教送温暖活动,已慰问特困户3768户,孤寡老人812人次。自1994年以来,南禅寺共募集公益资金2600余万元,受益人群遍及全国。南禅寺的义举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树立了佛教慈悲济世的良好形象。近年来,南禅寺先后获得“湖南省重点寺观教堂”和“首届湖南省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