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鍪山
兜鍪山又名大茅山、大帽山,位于县城之东14公里的玛瑙镇境内。光绪版《江油县志·山川》记载:“大茅山,在县东(指江油县之东,清代,大茅山为江油、梓潼、剑阁三县共管)一百六十里,即兜鍪山,相传五丁开蜀道,遗有兜鍪(古代武士头上所戴之帽名兜鍪),故名,民间又呼为大帽山。”《重修梓潼县志·山川》记载:“县东南19里,从武连驿东南,群峰列峙,势如兜鍪,上有龙神祠。俗呼兜鍪神。”《蜀水经》记载:“唐明幸蜀,遥见大茅山酷似武将头盔,即赐名兜鍪山。”《舆地纪胜》记载:“梓潼县东十九里兜鍪山,有蛟龙祠,俗呼兜鍪神。古老相传,此地昔用生人祭之(每年六月十九日,把活人丢入山下黑龙滩,以祭祀蛟龙),不,则瘴疫水潦为害。张道陵戒之,遂绝。”相传,张道陵在这里断绝此一劣习后,遂在这里设道场传道教收道徒。道徒的首领名“鬼吏”。兜鍪山蛟龙祠的鬼吏叫“二九”。“二九”常率道徒施善道、驱妖魔。“二九”死后,众道徒于蛟龙祠塑像祭祀,渐次,乡民称此神为“二九老爷”。“二九”手中所执法器为一弯曲物体,似犁非犁,似弓又非弓,似锄也不是锄。据其手中所执器物,民间又将他称为“啄啄神”。旧时,每遇天旱,乡民便请来道士装扮成“啄啄神”模样,手之舞之,鸣锣鼓角,祈求雨水。根据以上记述,兜鍪山蛟龙祠当始建于汉代,后历有毁损和重建,唐代易名兜鍪古刹,古殿有联语,上联为“今不异古,古不异今,天下同归”,下联是“道即是心,心即是道,空山无侣”;横批:独往独来。唐代之古刹毁于元代。明代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重建,易寺名“大安寺”。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均有所培修和扩建。建有钟鼓楼、大雄殿、观音殿、牛王殿、马王殿、灵官殿、财神殿。山之最高峰为玉皇殿,玉皇殿右侧就是“兜鍪神(二九老爷)”殿。所有殿宇均毁于“文革”,仅遗存古石碑三通,并有刻于方石上极具艺术和考古价值的三躯坐部乐伎,一为横抱曲颈瑟琶,一为持笙吹奏,一为怀抱箜篌弹奏的三个乐伎演奏者,初步认定为唐代浅浮雕乐伎。对研究民俗和音乐有一定实物佐证价值。1987年之后,当地乡民又依旧貌,恢复大部分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