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公馆
“海上闻人”杜月笙住宅位于东湖路70号,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花园面积1.5万平方米,建安测绘行设计。由6幢建筑组成,其中1号楼与2号楼在东湖路70号一侧,建于1934年,是两幢相连的4层楼花园住宅,东西两侧各有一幢小洋房。
其实杜月笙在东湖路的新公馆是由金廷荪承包航空奖券获取暴利后,花了30余万美金建造这一富丽堂皇的花园住宅,讨好杜氏的。
这幢住宅是混合式建筑风格。主楼有5层高(原建筑高4层,建国后加了1层),面南,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为中式五开间两厢房布局,采用对称、分段等古典构图手法,空间层次变化丰富。立面构图严谨,通过凸窗、凹阳台的处理,加上建筑顶部的退台做法,使得主楼产生了虚实变化,尤其是非常注意细部,窗台、栏杆、檐口等处有装饰带,看起来比较精美。
这幢新公馆还带有明显的艺术装饰风格,属于新建筑运动的产物。这类建筑特点是:功能与经济因素渐起主导作用,繁杂的复古样式已经大为减少,代之以重点部位的纹样装饰。在檐口、门窗等处常有装饰带,纹样多以几何或自然花纹草为主。这些附加的装饰随着现代建筑运动的发展,逐步舍弃。主楼二层以上有外廊,五层为露台,两侧厢房为实墙面开窗洞,左右对称,构图规整。阳台栏杆亦属古典样式,为直板式栏杆。建筑屋面平缓,屋顶檐口券状,装饰考究。主楼东西两翼筑有对称柱廊,呈多面体。南立面用多棵大青石作立柱支撑,墙基用錾假石砌筑,十分坚固。台阶两侧置一对石狮子,守护着住宅的“安危”。屋内平面功能皆为套间中式布置,室内陈设法式家具,生活设施非常齐全,细部装饰华丽高贵,反映出当时富裕阶层的审美观。
屋前堆砌湖石假山,古亭、小桥流水,曲径环绕,古木参天,是一片湖石草木争胜的中式庭院。四周栽种着各类名贵花卉树木,有些是沪上罕见的庭园珍品。
这幢公馆建成后一直空关着,杜月笙曾作过这样的安排:底层客厅可摆50桌筵席,平时作会客用,东厢房作账房间,西厢房作大菜间;二楼给第二夫人居住;三楼给第一夫人居住;西边一幢小洋房给第三夫人居住;东边一幢小洋房给第四夫人居住。主楼陈设均为法式家具,餐厅、客厅、宴会厅均古朴典雅,既体现了中国南方的庭院建筑风格,又显示了法国舒适典雅的别墅建筑特点。
正当杜月笙准备搬进新公馆居住时,恰逢八一三抗战爆发,所以这幢新公馆杜月笙一天也没有住过。
当年,杜月笙除东湖路70号住宅外,还有一所住宅在华格臬路(今宁海西路)。华格臬路公馆据说是黄金荣送给杜月笙的,公馆前一幢是中式两层石库门楼房,二楼给原配夫人沈月英居住。她未生儿育女,后收养了一个儿子名叫杜维屏(小名林宝),因为领养他后事业发达,杜月笙因此对林宝视若己出,宠爱有加。后面一幢是西式楼房,底层作为办公室、账房间和大菜间等,二楼给第二夫人陈帼英居住,三楼给第三夫人孙佩豪居住。
杜月笙的前三位夫人都是苏州人,他的第四位夫人姚玉兰是北京人。杜月笙娶姚时遭到陈帼英和孙佩豪两位夫人联合反对,后来陈帼英私下与杜达成协议,同意杜娶姚。于是杜在辣斐坊(今复兴中路复兴坊)租房和姚成婚。这件事被孙佩豪知道后,一气之下,就带了两个儿子和佣人离开杜家前往美国,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回上海。
1936年,京剧名角孟小冬为黄金大戏院揭幕剪彩,并作短期演出,当时下塌在姚玉兰住所。杜月笙本是个戏迷,他与孟小冬的接触就频繁起来。不久后,这位年轻貌美、红极一时的余派名角终成了杜氏第五位夫人。
日伪时期,吴绍澍曾在此小住。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杜月笙迁居重庆,建立恒社总社,向大后方发展势力。
抗战胜利后,东湖路杜公馆一度被国民党军统占用,后来杜月笙索性把这幢房屋以60万美元卖给美国新闻处,直至后来用作美国领事馆,自己却住到茂名路华懋公寓。1948年,蒋介石为了挽救严重的财政危机,派蒋经国到上海“打老虎”,实行币值改革,发行金圆券,要求民间将所持法币外币及金银一律兑换成金圆券。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屏没有完全照办,被蒋经国以投机倒把罪逮捕,后被判了6个月的徒刑。经过此事,杜月笙明白自己在上海大势已去。1949年5月1日,杜月笙携家迁居香港,1951年8月16日这位上海一代“闻人”在香港病逝。
上海解放后,杜公馆被人民政府没收。1950年改作中共华东局东湖路招待所,1954年改为中共上海市委东湖路招待,1982年改为东湖宾馆至今。
杜月笙(1888年——1951年),男,原名杜月生,后由章太炎建议,改名镛,号月笙,江苏川沙人(今上海浦东新区),是近代上海青帮中的一员。 1902年,杜月笙进入时为青帮上海龙头的黄金荣公馆,负责经营法租界的赌场“公兴俱乐部”。 1925年7月,杜月笙成立“三鑫公司”,垄断法租界鸦片提运。1927年4月,杜月笙与黄金荣、张啸林组织中华共进会。 1929…… 杜月笙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