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万佛寺
延安古代石窟的数量之多,工艺之精闻名全国。万佛寺与钟山石窟、石泓寺、千佛寺并称陕北四大石窟。万佛寺又名万佛洞位于延安市内清凉山上,为陕西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代范仲淹曾作《清凉山漫兴四首》其三曰:“凿山成石宇,鑱佛一万尊。人世亦稀有,神功岂无存。”石窟依山凿石而成,主要万佛洞、三世佛洞、弥勒佛洞、释迦洞、仙人洞、观音洞等,初凿于隋唐,落成于宋代。中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钱起《题延州圣僧穴》:“定力无涯不可称,未知何代坐禅僧。默默山门宵闭月,荧荧石壁昼燃灯。”可见唐代已有僧人凿穴礼佛。明弘治《延安府志》:“万佛洞内,大小石佛万余。”万佛寺已规模宏大。
万佛洞,亦称一号窟,是清凉十八洞中最大的一个,宽17米,高6.7米,深14米。窟中央有基坛,高1.43米,长11米,宽5米。基坛四角各有屏柱一根,上承窟顶。坛上有三尊泥塑佛像。上方窟顶有八角覆斗式藻井三个。门洞两壁及写壁上均凿有较大的佛龛,里面有较大的佛、菩萨像各二窟内四壁及大屏石柱上雕有形态各异的石佛万尊。东屏柱正面雕有释迦牟尼涅槃故事,弟子围棺哀泣的场面,生动感人。从造型风格看,应为始于隋唐,盛于宋,重修于金元明。1979年,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偕家人游览清凉山,对万佛洞给予很高评价:“宋代石雕艺术品很少,难得见到,今天能在参观革命旧址之余,观赏这些艺术佳品,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其子、中国古代史专家李中青说:“这每幅石雕艺术都是国宝。”三世佛洞,亦称二号窟,洞宽5.9米,高4.6米,深4.6米,东邻万佛洞。正面北壁雕有释迦牟尼三世佛与迦叶、阿难二弟子。左壁是文殊菩萨骑狮像,右壁是普贤菩萨骑象像。两壁洞口处,对刻着威风凛凛的韦驼和增长天王像。十六罗汉壁刻刻工洗炼,神态动人。该窟为宋代作品,石雕工艺已达炉火纯青之境。
弥勒佛洞,亦称三号窟,处于三世佛洞上方。窟宽6.7米,高4.8米,深9米,建于明代。正中莲台高2米,仰坐高1.8米袒胸露腹,喜形于色的“皆大欢喜”的弥勒佛。上方窟顶有藻井一个。洞口有联云:“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洞内左右壁上雕千佛像一排,前面刻有童子拜观音等佛教故事。
释迦洞,窟内原有释迦牟尼坐像等。开凿于宋代。洞窟略呈方形,窟顶中央为仰莲藻井,四周均为棋格形藻井,现存十二格,雕有飞天、朱雀、苍龙、宝相花、几何纹、如意云纹、园林、水浪等。全部雕塑构成了一个佛教理想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风格上看,应属明代前后的作品。
清凉山万佛寺石窟艺术鬼斧神工,巧夺天工,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赞赏和爱护。1934年冬,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听到陕北民众关于保护万佛洞石窟的呼吁后,立即上 书国民政府内务部,要求对清凉山石窟采取妥善保护措施。次年元月《西京日报》载文:“陕西省政府近准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函称,顷准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函,以陕西肤施清凉山石佛,刀工秀致,宜酌定办法,以资保护等情。查肤施清凉山洞石佛,据原函所称,刀工秀致,罕与伦比,自应力加保护。即希贵政府令肤施县政府,一面妥为保管,一面将石佛摄具照片,编成该洞略史,及现状说明书,一并呈报本会……”蔡先生义举为中国石窟保护史留下一段佳话,也为清凉山石窟增添了一件动人的文化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