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埠墩
黄埠墩,地处江苏无锡古芙蓉湖中心,惠山浜出口处。旧名小金山,墩小而圆,面积220平方米,四周是石砌驳岸,位于无锡吴桥以南、惠山浜口的古运河中心,因春申君(黄歇)曾在此疏治芙蓉湖而得名。墩为圆形,面积220平方米,用石砌驳岸,四面环水。岛上有寺,香火点点。北为双河口,南为江尖渚
黄阜墩为古芙蓉湖遗留下来的小岛。清代康熙帝和乾隆帝各进行过六次南巡,每一次都在墩上停留观赏,康熙把它比做水中的兰花,乾隆称喻它是传说中的“蓬莱”。2400多年前,吴王夫差率兵伐齐时,曾在墩上大宴群臣;楚国的春申君曾在这一带水域兴修过水利,相传黄阜墩由此得名;南宋时民族英雄文天祥曾两度经过此墩,在这里写下了一首《过无锡》的爱国诗篇;明代有“海青天”之誉的名臣海瑞,在墩上写有“临水玩山第一楼”的匾额,等等。
《越绝书》有“春申君时,立无锡塘,治无锡湖”的记述。明代有些无锡地方志书也有写作“黄阜墩”的。爱新觉罗·弘历在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第六次南巡时,这位“古稀天子”又将它笔误为“黄浦墩”。而清道光年间梁章钜所著《楹联丛话》则写为“黄甫墩”。至于无锡湖,在唐朝陆羽(733-804)所撰的《惠山寺记》中,称“射贵湖”,一名“芙蓉湖”。今从蓉湖庄、莲蓉桥(莲花又名“水芙蓉”)等地名中,尚可看出其余绪。该湖因明代以来的围湖造田活动,使它不断收狭,渐成为京杭大运河中的一段河道。黄埠墩则与古运河中另一个小岛“西水墩”一起,分列为古运河无锡段中的“天关”、“地轴”。黄埠墩曾因“二帝(清帝康熙和乾隆)、二相(楚相黄歇和民族英雄南宋宰相文天祥)、一青天(被誉为‘海青天’的明代名臣海瑞)”曾经登临而遐迩闻名。
唐宋以来黄埠墩就成为无锡运河中的一处胜迹。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民族英雄文天祥任右丞相时,因元军东下,他被派往元军营中谈判,被元军拘留,北行时,在这里停留,写下了《过无锡》诗一首:金山冉冉波涛雨,锡水茫茫草木春。二十年前曾去路,三千里外作行人。英雄未死心先碎!父老相从鼻欲辛。夜读程婴存国事,一回惆怅一沾巾。
明朝右佥都御史海瑞,任应天巡抚时到无锡,曾为黄埠墩上的环翠楼写下“玩山临水第一楼”的匾额,明朝王永积写的《锡山景物略》中说:“墩上有文昌阁、环翠楼、水月轩,垂柳掩映,不即不离。登阁九峰环列,风帆片片,时过几案间。”
康熙、乾隆南巡,曾多次在这里停留暂住,康熙题下“兰若”一匾,乾隆题有诗句:两水回环抱一洲,不通车马只通舟。梁章钜的《楹联丛话》中说:“无锡北门外,有皇甫墩,在芙蓉湖中,四面皆水,飞楼缥缈,极似西湖之湖心亭。窗户轩槛,皆九龙山翠所涵渲。登览胜概,甲于通邑。楼中匾联尚多,惟孙平叔宫保联云:灯火春星浮北廓;云霞朝景揽西神。秀整雅切,邑人盛称之。西神即九龙山也。”
北京的颐和园,前身是乾隆皇帝主持兴建的,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主体的“清漪园”。乾隆帝在建清漪园时,曾大量仿建江南名园,如他1751年春季首次南巡时,曾命随行画师摹绘寄畅园,返京后在万寿山东北麓予以仿建,名“惠山园”,即今存在清光绪十八年(1892)复建的“谐趣园”。但乾隆帝又在昆明湖的南面水中仿建黄埠墩,则在无锡所有志书中,迄今均告阙如。据清代浙江钱塘人、嘉庆进士、云贵总督、翰林院编修吴振木或所撰《养吉斋丛录》卷之十八载:“凤凰墩在湖中,仿江南黄埠墩为之。有楼,建金凤,张翼随风而转,以相风也。”那么乾隆帝为什么要建凤凰楼呢?据专家考证,是为了与该园南湖岛上的“龙王庙”南北对应,以象征龙凤并列。至于墩上那个建有类似今天“风向计”的金凤凰的楼,据考,名“会波楼”。从楼名也不难看出,这水中楼阁的情趣,与黄埠墩上,面对九龙山(惠山),由海瑞先生题匾“玩山临水第一楼”的“环翠楼”,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