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祠
谭嗣同祠建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为二栋一亭的旧式祠宇建筑。占地面积535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封火墙,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中轴线上依次为前门(牌楼式)、庭院、前厅、过亭、后厅等建筑。前门墙面凸出四砖柱。明间设券门,两扇大门拼钉几何图案竹片,上部女儿墙由两端向中收缩成三角形西式状,下部现左右镶嵌祁阳石标志、说明牌两块,祠门额上嵌“谭烈士专祠”汉白玉石碑,阴刻楷书金饰。
经庭院拾三级台阶进入中厅,前檐饰卷棚,几何图案挂落与格门,厅内立花岗石方柱6根,上部抬梁式构架,前部饰卷棚设月梁,满置楼栿楼板,正上方悬挂梁启超先生题写的“民国先觉”牌匾,匾下原(1983年)挂谭嗣同油画遗像,1998年,置放谭嗣同铜质头像一尊。前厅与过亭由16页格扇间断,过亭由四根花岗石方柱支撑整个建筑,左右各设天井,亭顶正中设六边形藻井,下饰卷棚,上置梁枋一根,书“谭遗远堂自建,民国二年秋月”建祠题记。藻井下左、右、前三方制安玻璃窗页采光,地面铺青方砖(残损严重),天井底部全部铺扁卵石。拾二级台阶入后厅,后厅由四根木柱支撑上部招梁式木构架,前部两木柱与过亭石柱以月梁连接。后厅前阶檐设格扇门14页,上安装玻璃与挂落等,厅内后部木枋与砖墙连接,上满置楼栿楼板。厅正中处置放“谭嗣同烈士牌位”的神龛,雕龙刻花,制作十分精细,文革时遭毁,祠内原有唐才常、康有为书赠挽联及谭嗣同遗像,同时被损毁遗失,1983年修缮时,厅内仅复原了两幅木质挽联与遗像。前厅、后厅进行了全面修缮。1984年,对门楼又进行了维修。
解放后,谭祠一直由浏阳县人民政府管理。50年代,祠宇曾作人委会机关食堂与厨房。文革时,神龛、木质挽联尽遭损毁;“民国先觉”牌匾,因作厨房砧板所用,未遭厄运。
1983年,值谭嗣同殉难85周年之际,由省政府拨专款2万元对前厅、过亭、后厅进行了全面修缮,基本恢复了原貌。浏阳县政协与县文化局在此联合举办了谭嗣同生平事迹展览,并对外开放。
1983年10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拨专款对牌楼进行了修缮。
1985年浏阳县文物管理所组建成立。同年省文化厅将谭祠辟为“谭嗣同纪念馆”,县文物管理所安排人员在此进行管理。谭嗣同纪念馆从此正式长期对外开放。
1995年1月25日,湖南省委宣传部将谭嗣同祠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8年6—9月浏阳市文物管理所(1991年浏阳撤县改市),实施对谭嗣同纪念馆的油漆翻新工程及陈列改版布展工作。并在前厅置放了由谭氏家族出资,我省著名雕塑家钱海源先生亲手制作谭嗣同头部(铜质)塑像。
谭嗣同祠整体建筑保存较好,属清末民初的典型祠宇式建筑,抬梁式木构架,封火山墙、墙墀上的泥塑制作细腻精巧,祠宇内的木雕、格扇挂落、月梁、藻井、砖窗、卷棚、油漆、彩画、石作等均制作精细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观赏价值和科学价值。
谭祠自修建以来,前来瞻仰凭吊的文人志士及国内外友人纷至沓来。特别是1983年由省政府拨专款进行修缮后,祠内陈列了谭嗣同生平事迹展览,由文管所配备专职讲解员以来,广大的青少年、学生、团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络绎不绝前来参观学习,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谭嗣同的救亡图存、维新变法、追求真理,敢为人先,英勇献身的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因此,谭嗣同思想形成的研究价值及其生平事迹的教育价值是十分重大的,也是永恒的。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信息来源:湖南文物概览
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si,第四声)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汉族,湖南浏阳人,清末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母亲徐五缘。善文章,好任侠,长于剑术。著名维新派人物。北京半截胡同41号是他在朝为官时的故居,也是在这里被清政府逮捕.1898年参加戊戌变…… 谭嗣同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