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洲村古村落
大洲村,隶属阳西县织篢镇大泉村委会管辖,村房屋坐东向西,依河而建,建村始祖何恬斋,清乾隆16年从阳江来织篢,在织篢圩上行街开福记油糖铺,以经营加工农副产品为主,在全国开设42间油糖铺,赚钱后何恬斋来大朗买下大片土地,在河边建村,取名大洲村,又名大朗,距今有240多年历史。
大洲村是一条有着227年历史的古村落,全村一色何姓,开基始祖是何恬斋,村名是沿袭顺德伦教大洲乡的名字。2008年9月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一、大洲村何氏溯源五代唐清泰三年(936),何氏41世祖何昶由安徽庐江南迁至广东南雄珠玑巷沙水村。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宫廷内皇妃争宠,失宠吴妃逃至珠玑巷藏匿。得宠皇妃暗中派兵血洗珠玑巷以绝后患。珠玑巷33姓人家遂大举南迁。何氏54世祖何琛逃往番禺,后代又徙顺德。明崇祯十一年(1638),顺德七世祖建屏南下阳江,于江城里仁坊开基。何建屏悬壶济世,收入颇丰。其曾孙何恬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从江城南下织篢圩,在上行街开油糖铺,商号福记,后改号南盛源。何恬斋在兄弟中排行第五,织篢人叫他何伍,族中晚辈尊称他为五公。由于伍公精通陶朱事业,经营得法,薄利多销,生意十分红火。不久,又在上行街增开了一间商铺,号同盛祥。何伍的生意越做越旺,商号越来越多,家财雄厚。后来,除了经商、置铺产外,还广置田产。其商铺之多,田地之广,遍及江城、埠场、平冈、织篢、蒲牌等地,计有田租7800多担,商铺十多间,还有当铺三间。并建立了一支拥有20多艘大船的船队,往来海南和雷州半岛采购槟榔、花生、水果,并远途运销至北京、天津等地。仅20年间,何伍便成了当地首富。二、大洲村建村始末何伍有了钱,就想着过清闲舒适的生活。他认为在乡村聚族同居比城市杂居好,就请来阳春县一位堪舆为他寻龙点穴、择地建村,最后选定大坡。大坡在织篢河南岸,东有马鞍岭,西有獭岑作屏障。南面龙高山高耸南天,形同笔架。北有织篢大河环绕,真乃冬暖夏凉的风水宝地。于是,何伍出高价与牛岗地村民买下了大坡。清乾隆五十年(1785),何伍于大坡开始建村。首先在大片长方形村地的中轴线上建大屋一座,试居三年,果然人财兴旺。遂一齐增建同样规模的大屋六座,并在北边建后院、筑堤围,南边建谷仓一排,东西两面建厢房。村子四面围得严严实实,一个7000多平方米的村庄,俨然一座小城,固若金汤。历时八载,村庄建成,村名大洲。大洲,是何氏在顺德开基的地方——顺德伦教镇大洲乡。这是古人惯用的命村名方法,是不忘祖宗的传统观念使然。大洲村先后建了七座大屋,何伍的七个儿子绍长(jǎnɡ)、绍昌、桂芳、桂芬、桂芝、桂蕙、桂萼各居其一。何伍分屋的方法也十分特别,既不排长幼,也不拈阄,而是在进宅前将七个儿子叫到村外,吩咐道:七座屋都建好了,你们兄弟七人各居一座。大家从我所站的位置出发,听我口令一齐往村里跑,你喜欢哪一座就跑进那座便是了。他最小的儿子桂萼最有心计,在建村的过程中,他早已向堪舆打听清楚:最西边那座屋的风水最好。结果,在进宅那天,桂萼就一口气往村西边跑,住进了最西头的那座屋。三、大洲村的建筑和布局特色大洲村的布局与南方一般的村落不同,通常选择村地讲究依山傍水,居高临下。而大洲村是背靠织篢河,面向龙高山,造成背枕清流,面朝笔架的局势。此外,在宅舍的安排布局方面也与他村不一样。七座大屋从东到西一字排开,没有巷口屋和巷顶屋的分别,每座三进三院落两天井四廊。七座屋的前廓可互通,座与座之间有等距离的巷道,通风采光十分良好。每座屋虽自成体系,又靠围墙、后院和东西厢房连接,全村又成一大整体,倍感安全。村前又有一口半月形的池塘横跨左右,像护城河一般,给大洲村多添了一重防护。厢房一般供仆人和家丁使用。后院是做社的地方。大屋门前是一望开阔的晒场(地塘),晒场南端还有一排谷仓。大洲村整体呈长方形,房屋整齐划一,结构均匀对称,巷道畅通,村前有宽阔的跑马道。村的四周绿树掩映,村前屋后水光鳞鳞,好像一座浮于水面的宫殿,被风水先生称之为竹排地。四、何伍的馨香馥郁大洲村的开基始祖何恬斋,字若虚,号恬斋,以号行世。族人叫他伍公。何伍,一生馨香馥郁。1.经商致富,馥郁馨香清代至民国,中国人喜欢吃槟榔。槟榔芳香可口,还可防止蛀牙。所以,不论达官贵人、殷商富户,或是寻常百姓,凡是有喜庆事或宾客到家,首先得请吃一口槟榔,其次是请饮一杯茶。槟榔畅销全国,阳江更是热销。槟榔是家家必备的待客佳品。阳江当年流行一首民歌云:“月亮光光照地塘,手巾铺地吃槟榔。两男吃口为兄弟,男女吃口就成双。”何伍看准了经营槟榔这门生意,抓紧不放。槟榔是海南岛独有的特产,何伍有多年经营槟榔的经验,熟悉其生长过程。有一年,海南一连数月暴雨成灾,何伍断定次年槟榔减产,便亲自组织自己的船队赶往海南,把海南的槟榔全数收购回来,盈仓囤积。第二年,果然不出何伍所料,海南槟榔歉收,他垄断了全国的槟榔,奇货可居,从南方销售至北方,获利百倍,赚到盆满钵满。还有几年,因为连年天旱,何伍囤积了大量的花生和红枣,以丰待歉,获得丰厚的利润。何伍善营谋,经商获利丰厚。仅仅20年间,便成了当地首富。清嘉庆十六年(1811),何伍已儿孙满堂(全族六、七十人,加上家丁和仆人共100多人),成为“钟鸣鼎食之家”。儿孙们为他的八十华诞大举祝贺,筵开百席,共祝遐龄。大洲村一时鼓乐喧天,盛况空前,名扬远近。时人称羡说:“最郁是何伍”,意思是说何伍的生活安逸无比,馨香馥郁。2.乐善好施,远近知名何伍深知民间疾苦,怜悯穷人,若遇天灾--,定然尽力施救,或供予钱粮,或施予粥饭。灾民受惠,深为感激。何伍善名远播,当朝皇帝表彰其大洲村为“致善之家”。3.重视教育,拨租奖学何伍经商,走南闯北,阅历颇深,熟知文化知识的重要,深信“书中有金玉”的道理,不遗余力地营造大洲村的文化氛围。首先,何伍出资为自己捐了个进士学位,以树楷模。接着就是花钱奖励后学。他将大部份家产平均分给了七个儿子,留出200担租作为奖学租。一是奖励村中秀才(废科举后奖励初中以上学生)。二是在村中开办私塾和大馆,高薪聘请当地秀才为师,教读《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等。造就大洲村的一代文化氛围,功归何伍。五、大洲村今昔
大洲村由小到大,由盛到衰,经历200多年历史,留下来的不仅仅是一条古村落,也留下了伴随古村落兴衰的人文文化。
1.从商到农,商农兼利
何伍是经商的行家里手,凭借经商积累了雄厚的家财,可谓衣食无忧了。但他相信风水,始终认为村居比城市杂居好。如果能找到一块风水宝地,为其何氏家族聚居一处,可保子孙代代繁昌。于是就出重资买下了大坡那块村地,并于清乾隆年间建起了大洲村,而且由近及远置买田产,先后计买租田7800多担,农商之利齐收,立于不败之地。
2.儿孙满堂,财丁兴旺
何伍有一妻一妾,妻甘氏生四子,妾陈氏生三子一女。至清嘉庆年间,何伍已年届八旬,儿孙70多人。至何伍九旬之际,其商铺、田产已遍布江城、埠场、平冈、织篢、蒲牌等地。因为家业太大,何伍便将家产分给七个儿子掌管。
清道光年间(1821~1850),何伍和他的六个儿子都先后辞世了。其七子桂萼商得众人同意,在村中大兴土木,建祠堂一座,建炮楼四座,并在村东增建厢房一排。祠堂号恬斋公书室,并在祠堂开设私塾。还在村南边建了南大门,在村西建了横门。使之村貌一新、气派非凡。
民国19年(1930),大洲村何氏族人议定废私塾改办学堂,校址仍在恬斋公书室,办学经费来自村中晚清秀才何佩华的奖学租,取其一半之数维持。校名定为甘泉初级小学(即大泉小学前身)。
3.从盛到衰,成为历史
清嘉庆十二年(1807),何伍寿终正寝。享年八十有七。至清道光年间,何伍长子至第六子先后去世,只有七子桂萼尚存。桂萼因村中建筑耗资甚巨,要卖田垫支。加之何氏后代过惯了闲逸生活,坐吃山空,入不敷出,致每况愈下。在道光十二年(1831)之后的几十年间,就将祖辈遗下的田产大部卖光了,景况一落千丈。
1952年,阳江县派土改工作队进驻大洲村,以李静为首。工作队进村后逮捕了多人,其中知识分子不少,都关押在村中的临时监狱中,村口派民兵日夜看守。每日下午六时左右,便将人赶回屋中,大门拍上封条,次日揭封后才能放出。不数日,大洲村成了人间地狱。每当入夜,喊打声、惨叫声、号哭声、呻吟声、求饶声响成一片。数十天后,被打死、--死、病死、被困死、饿死、投河吊颈死计数十人。
文革-期间(1966~1975),--破“四旧”,毁了何伍的山坟。强迫四类分子将在坟场挖出的砖运到牛岑坡建林业队的队屋。
1980年,织篢公社书记蔡三德和大泉大队支部书记决定拆恬斋公书室,取砖瓦木料建大泉小学。大洲村何树初联合村民一致反对,写成申诉书,发动全村人签名,逐级上诉至阳江县人民法院、湛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最后,经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批示:“恬斋公书室系大村500村民防洪避灾之所,不准拆。”这才保住了大洲村何氏宗祠——恬斋公书室。
大洲村由盛转衰,经历了200多年历史,全盛时期全村1300多人口。至1980年仅余500人。之后又经历了改革开放盛世,农民入城从工经商,留守大洲村的人更少了,好在还保存了较完整的七座大屋的一条古村落。
茅坪镇:茅坪镇坐落于长江西陵峡南岸,与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枢纽工程毗邻,是秭归县城所在地,版图面积206平方公里,全镇辖18个村3个社区,110个村民小组,31625户85362人。全镇社会秩序稳定,借力“四个秭归”(宜旅秭归、文化秭归、生态秭归、幸福秭归)、“两园三区”(三峡翻坝物流园、河东生态工业园、主城区、金缸城新区和屈原故里生态文化旅游区)和“三大百亿产业”(…… 茅坪镇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