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省 > 济南市 > 莱芜区旅游

下法山村

下法山村

下法山村

据《王氏祖谱》记载,明嘉靖年间王姓建村,原名下刷干, 1953年改称下法山,有王、穆、李三大姓。村内古建筑是村民就地取材,用石头垒砌,麦秸盖顶,因当地石头多为“黄石”,房屋颜色呈现独有的浅黄色。村中古屋200多座、辘轳古井3眼、古碾4盘、康熙乾隆时期古碑4块,有6种形态的栓马石。明清古商道穿过村中心。“吉星高照”与“泰山石敢当”镇宅之物在一村中同时出现,是齐鲁文化在此和谐交融的体现。村中大街旁,有两棵古槐,一大一小,俗称“父子槐”。村后旗杆顶、古石寨传说悠久,村前红叶谷景色秀丽。该村矿泉水富含53种矿物质,在国内属一流水质。

古井

相传,因此处有一泓清泉,立村始祖才在此扎根生活。后来,随着人口增多,村民就凿泉砌井储存泉水。为方便村民取水,安置了木质辘轳,木辘轳磨烂了,又换成了铁辘轳。井筒圆形,直径80厘米,井口方型,井深 10余米,井水清凉爽口。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甜美的乳汁哺育了下法山村一代代儿女。

拴马石

拴马石千姿百态,是我国北方独有的民间石刻艺术品。拴马石既有拴系牛、马、驴等牲畜的功能,又具装饰性——显示气派的门前点缀,堪称庄户人的“华表”。建房时,村民在面向道旁的石墙上砌拴马石,方便商客拴“马”休息,表明主人敦厚善良,乐于助人。虽现已斑驳陆离、但内径圆滑,反映了当时人来熙往,骡马欢腾的景象,记载了古村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拴马石是一个村落、一个家庭的记忆,老人说“摸摸拴马石,灾气全年无。”

古影壁

古影壁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取材于当地独有的“十八行子”青石,中间为一大“福”字,四周各有四只蝙蝠,共同组成五福。寓意“五福临门”。居中“福”字代表“好德”,仁善、宽厚之德,又是最好的福相,因为德为福之根,福是德之果,随时布施行善,广积阴德,才能培植其它四福(长寿、富贵、康宁、善终)不断增长。古影壁四周石框上阳刻一副对联:上联“门对青山千古秀”,下联“户临绿水万代清”,横批是“耕读继世”。

泰山石敢当

当地人认为,房屋冲着道路、房檐墙角棱等会有煞气,对房主人不吉利。建房时,在冲路、冲房檐的房屋墙上安上一块写有“吉星高照”或“泰山石敢当”的条石,可以化解煞气。用“吉星高照”化煞是齐长城北齐国习俗,用“泰山石敢当”化煞为鲁国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此村是鲁国最北的边塞小村,齐鲁两国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了当地齐风鲁韵的民间文化。

拐弯抹角

拐弯抹角为当地独特的建筑形式。村内街道遇到转弯时,房屋墙角在2米高以下总是抹去棱角,像刀砍斧削掉一般,故为“拐弯抹角”。抹角上端和下端探出的石板却保留了直角, 当地人称之谓“ 上不让天, 下不让地, 中间让和气”。当地人的这种做法是为最大限度方便路人通行,尽可能利用空间,反映出人与人之间互敬互让、和谐共处的理念。现已发现“一线五村”共有50余处“拐弯抹角”仅卧云铺村就有18处之多。

父子槐

父子槐为两棵古槐树,大的树龄在 1000年左右,小的树龄在500年左右。小槐树为大槐树根系发芽而长成,故名“父子槐”。子槐树头枯死,但周围却枝繁叶茂,寓意“富贵无头”。父槐又称作官槐,为古代官家在官道旁种植,每隔5华里种植一棵,起标志距离、方便行人的作用。父槐与上法山古槐正好相距5华里。

古官道-官屋

据传,古官道为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两国来往的重要商道,秦统一六国后成为官道加商道,直到解放前,这条商道一直是淄博陶瓷通往淄西地区的重要路径。官屋就是官家驿员暂住休息的地方,后来成为过往客商的“旅馆”。下法山村现存4块古石碑,记录内容分别为重修龙王庙、观音堂、九圣堂和创建白衣殿,最早者立于大清康熙年间,最晚者立于大清咸丰年间。现埋于官屋中。

进门撞山

“进门撞山”为本地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风格,又名“一宅两院”,在大门口进门处正对一房屋的山墙,这一房屋将本为一体的宅院分成左右两个院子,故名进门撞山一宅两院。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蕴藏着老百姓美好的生活期盼,寓意“进门撞山,既出秀才也出官。”

穆乐义古宅

穆乐义,出生于1896年,是远近闻名的爱国商人,年轻时经营皮货、椒皮等生意,因经商有道,成为富商,在青岛、济南、上海、天津等地均有商铺。抗战时期,他倾其家产支援抗战,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出资治山治水,绿化荒山,支援国家建设。该古宅为穆乐义故居,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就地取材,凿石成砖依山而建,上下两层,内外两院。

邻近的莱芜区旅游景区
你可能对下列山会感兴趣:
走遍莱芜区

>>卧云铺景区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