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镇淮楼
和县镇淮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淮楼,又称鼓角楼、鼓楼、谯楼,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历阳镇境内。始建于南宋宁宗年间(1195-1224年);元末明初,朱元璋驻师和州期间与将领登镇淮楼饮酒赋诗,留下《登镇淮楼》一诗;明朝弘治、嘉靖年间,知州陈宪、宋继先均予修建;清朝乾隆、道光、光绪年间,知州徐元修、李煜、罗锡畴先后主持重修。
镇淮楼坐北朝南,呈长方形。楼基内部夯土,外部砌砖。东西长55米,南北宽21米,高11米。楼基下中央有拱门,楼基平台上建造两层楼阁,均为四檐斗拱支撑飞出,下层三间,四周为18柱回廊,上层飞楼,四壁为木板,皆雕梁画栋、通花窗格。“镇淮楼”隶书碑额镶嵌于朝南门楼之上,“橹门”楷书碑额镶嵌于朝北门楣上。整体气势雄伟,古色古香,蔚为壮观。据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知州徐元留下的《镇淮楼诗碑》首句“宋宁遗构镇江关”来考,镇淮楼是在宋朝镇江关的遗留结构旧基上建造的。从楼下层中间4根长柱及其础石看,技术人员鉴定出是宋代的木石构件。据进一步考证,镇淮楼始建于北宋时期。
明朝弘治、嘉靖年间,知州陈宪、宋继先均修建。
清朝乾隆、道光年间(1821-1850年),知州徐元、李煜先后重修。
清光绪十七年(1881年),知州罗锡畴采用砖砌夯土的办法又一次修葺(因为在此之前,镇淮楼是土木结构),楼高11米,宽21米,平台长55米,内筑土,外砌砖,无梁,形成高楼。楼基城墙用一尺长方的古砖砌成,砖上记有“光绪辛卯春”“知州罗锡畴督造”字迹,悬楼北门额为“南来第一”,并将原“江淮重镇”匾额换上“江天一柱”。楼下正中拱形门洞,宛如城门。平台两边,有登楼石级。
1960年以后,西路石级被毁,改由楼东穿道登高,平台中央建成一座两层楼阁,四周为12根朱红木柱所环抱;楼上两层八角飞翘,勾指蓝天。上层楼阁,明代悬有“江淮重镇”;清代悬有“江天一柱”匾额,中杆宽敞,可设十余筵。楼东有横杆,七曲带以修廊,势随屋转;廊尽又屋三楹,其西三楹为包厨之室。东西两珥对出,可为广庭杂植花木。登其上凭栏远眺,大江千里滔滔,江外诸山,风姿各异,极目无际,景收眼底。
新中国成立后,镇淮楼得到重点保护和维修。1989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