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文定书院
文定书院即胡文定公祠,位于湖南衡山。现为岳云中学“春秋楼”(即科技楼)所在地。胡文定公,即胡安国(1074—1138),南宋理学家,字康侯,死后谥文定。原籍福建崇安,迁居湖南南岳。他17岁时入太学学习,是二程(程颐和程灏兄弟)的私塾弟子。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举进士,不久被提举湖南学事,后因违背权奸蔡京意旨,被除名回福建,闭门研习《春秋》。绍兴三年(1133),来南岳,在紫云峰下买地筑室定居,取名“文定书院”。他在此五年不出山,著《春秋传》,书成上奏,高宗谓深得圣人之旨。胡安国专治《春秋》之学,倡导尊王贱霸,安夏攘夷,引经议政,正色直言,志在匡济时艰,恢复中原。《春秋》之学有着维护民族尊严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后来的湖湘学派颇深。明代,他的《春秋传》被推荐为正宗理学之代表作,定为科举取士的教科书。为了纂修《春秋传》,他不分寒暑,废寝忘食,以致疾病日见加重,于1138年在书院逝世,享年64岁,谥文定。其子胡宏遂正式命名,增建春秋楼祀其父,著书、讲学其中20余年,完成理学名著《知言》、《皇王大纪》等,并继承和传播他父亲的学问。南宋著名学者张栻、赵棠、向语、赵师孟、吴翌、彪居正等都是他的学生,而胡大时(胡宏季子)、钟好愚、赵方、肖估等,则又是张栻(张为岳麓书院山长)在岳麓书院的学生。他们在政治上主张抗金,反对秦桧和议;在学术上主张经世实学,反对空疏虚妄,形成南宋时期很有影响的湖湘学派。胡宏就是这个学派的肇始人,所以,碧泉书堂与文定书院被誉为湖湘学派的发源地。绍兴三十一年(1161),张栻就学其中,深得其学要旨。胡宏卒后,张栻传其学于岳麓书院,其地渐废。明弘治八年(1495),监察御史郑惟桓重建,改称书院,祀胡安国及其二子寅、宏像,“聚其乡之学者居之”,“一时弦诵甚盛”。李东阳为之作《胡文定公书院记》,力倡其“尊王贱伯(霸)”、“安夏攘夷”之义。嘉靖间,湛若水尝建白沙、甘泉书院为邻。崇祯五年(1632),知县何士冢重修,建长寿庵于院后,请胡氏后裔掌祀事,令僧人“护法”,并作《重修文定书院并长寿庵记》,称书院“前以事吾师之弟子”,“后以事西方之圣人”为“双美”之举。清乾隆十二年(1747),知县谢仲坑拆毁长寿庵。十五年(1750),高白位修复祠宇,“环祠构斋舍,捐馆谷,集生徒”,以为义塾。二十一年(1756),田租并入雯峰、集贤二书院,训课废。道光元年(1821),胡氏后裔文生、炳泉等“偕族”重修,有大门、牌坊、讲堂、祠宇、厢房、附室等,共3进,复集生徒肄业其中。
文定书院自宋代建立后,经元、明至清,经历7次修复。尤其清代,几乎平均每50年修复一次,辛亥革命后,改为胡氏文定小学。抗战时期改为质文小学,后即停办。
1949年后并入岳云中学,曾将小学所存房屋辟为教工宿舍。1986年拆除旧房,在此建成三层科技大楼。2002年9月,又将科技楼加以整修,改名为“春秋楼”,并在一楼大门右侧墙壁刊刻《春秋楼记》石碑以志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