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省 > 韶关市 > 仁化县旅游

古夏古村

古夏古村

古夏古村属仁化县扶溪镇管辖,扶溪镇地处粤北仁化县城东北方向,距县城36公里。而古夏村处于扶溪镇东边,距镇一公里之遥。古夏村后有二座蜿蜒盘踞的山峰,人们分别叫这二座山峰为大丛山、小丛山,双峰并肩而立,似双龙并卧。二山的山麓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地理学上的“双龙结穴”之地,古夏村就坐落于这双龙结穴之中。村前大河、小河两条河流,自东向西转北后合流而去,地理学上称之为腰带水,如明清时官服上的腰带。据此,古夏村依山傍水,房屋依徐缓的山麓而筑,大多坐北朝南。

古夏李氏始祖李谟(号大用),江苏秣陵人,于南宋宝佑年间中丙辰科进士,与江西文天祥、仁化城口蒙英昴同科,且交谊深厚。时谟公出仕,初任广西南宁知府,后推升广东左参政。南宋景炎元年,即1276年,元兵攻打南宋,直逼广州城,谟公令子李襄(号四郎)避居岭南,隐居于古夏。谟公带兵守五羊城,景炎二年,元兵陷广州城,谟公捐躯。古夏李氏已经走过了738年沧桑历史,古夏村是我县范围内历史文化深厚、古建筑保持相对完整、民风习俗鲜明独特的一个古村落。

一、基本情况

古夏村是一个有着165户,近800常住人口的自然村,90%的人都是姓李,且都源于一个家族,是唐朝名将李晟后裔。下辖6个村小组,耕地面积900多亩,山林面积近一万亩,主村占地面积25000多平方米。李姓人口(包括迁到附近村落)2869人。

二、历史文化与人文资源

李氏卜居古夏后,谨记“尚忠”遗训,繁衍生息,勤耕苦读,名贤辈出,谱写了古夏李氏非凡的家族历史,沉淀古夏深厚的文化底蕴,构筑起古夏令人惊叹的人文景观。

李谟祖的后裔,在元朝时隐姓埋名,到明朝立国后,始崭露头角,参加科举,并展现出优秀的家族基因,甲第蝉联,人文蔚起。科举选拔为县令以上者众多:李福清(浙江余姚县令)、李逢荣(江苏扬州通判)、李成球(奉直大夫)、李宗器(奉直大夫)、李带川(江苏常熟知县推升候补府)、李南洲(敇授怀远将军)、李擎天(州左堂)、李日进(陕西平和县令)、李梦征(州左堂)、李正星(州左堂)、李启祯(武略骑尉)、李式麟(州左堂),明清两代被选拔为贡生以上者有63人。民国时期,有多人毕业于黄埔军校,其中李朝邦曾官至中将。

明朝天顺五年三月(1461年),五世祖李节、李本、李逢春、李逢清、李逢茂、李逢荣,兄弟六人会集李氏缵诒堂,订立《李氏家训》,至今传有553年历史,为教化古夏李氏后人起到了积极作用。

明朝洪武四年仲春,集贤学士兼国子监祭酒许衡为古夏李氏族谱作序;明朝天顺八年正月,赐进士第云南御史罗俊为李氏族谱作序;明朝万历元年,赐进士第、光禄大夫、大子大保、吏部尚书苏治生严为古夏李氏族谱作序;共有七位县令以上官职的官为古夏李氏族谱作序。

古夏李氏历代文人创作祠堂柱联、门联众多;古夏李氏文人作诗、作文赞颂南台庙,留下的诗15首,文5篇。古夏历代留下的碑文,现存二块,一块在尚忠门内,一块在南台庙显德殿门右。

此外,古夏的村西一里之遥有一座山,人们叫白虎山。因此,为防白虎山对古夏风水的破坏,人们在村西边挖有一口大鱼塘,原有十几棵大樟树错落有致地耸立于村西边。历经岁月的洗礼,大鱼塘风貌依旧,而十几棵大樟树由于自然(雷击)和人为原因,目前仅剩四棵,树龄均在五百年以上。

三、传统建筑风貌特色

古夏村原有各式宗祠二十多座,现存较大规模的古式建筑,有光裕堂、缵诒堂、司马第(藏用堂)、龙虎照壁、尚忠门、石拱桥等。

光裕堂,二进二间,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李氏卜居古夏后第五世祖福清公祠堂。时福清公出任浙江余姚县令。取“积极用世,不断进取,光前裕后,继往开来”之意。此祠内粗长的丹色石柱采自于丹霞山,用船从水路逆流而上,运至古夏村边。时称“仁邑第一祠”。

缵诒堂,二进二间,始建于明朝初期,是李氏卜居古夏后第五世祖福生公祠堂。时福生公是庠士,曾任地方小官。“缵”为继承,“诒”为遗留,即继承和发扬祖上光德,为后代留下美德,开启后人。

藏用堂:二进二间,又名司马第,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李氏卜居古夏后第十四世祖擎天公祠堂。时擎天公任州左堂,亦称州同或司马,授儒林郎,清朝文职散官,从六品。此祠约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至今有三百多年,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雕刻精巧,具有明显的明清风格。

龙虎照壁:龙虎照壁位于古夏村李氏大宗祠缵诒堂前,约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此壁规模宏大,长12.30米,高6.90米,厚0.94米。照壁左上框内塑“龙”图,右上框内塑“虎”图,中间大框内竖书“甲第蝉联”四个大字,此照壁相传为皇帝御赐。

尚忠门:坐落于古夏村西南方向中,始建于明朝天顺年间,为古夏李氏一族之总门,凡婚丧嫁娶,皆从此门出入。外门上 书“尚忠门”,内门上 书“陇西世族”。此门取唐朝鼻祖李晟“西平忠武王”忠君报国和古夏李氏始祖李谟为国捐躯,告诫后人以忠处世,凭孝传家。

石拱桥:在距古夏村的东边一里处有一座精巧而独特的古老的石拱桥。这座石拱桥建造于乾隆三年(即1739年),由本族集资兴建,聘请嘉应州石匠谢廷珍、谢廷彩兄弟俩修建。至今已270多年的历史,虽经无数山洪的冲击,日晒雨淋,然而石桥依旧完好,令人赞叹谢氏兄弟高超的技艺。

此外,保存较完整的老式建筑,还有福德祠、五谷祠、达天祖祠牌楼、陈奋屋、谭子发屋、李发全祖屋、李兴财祖屋等。

四、历史风俗文化特色

在历史的长河中,古夏李氏代代人才辈出,不但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古迹,而且留下了不少文物,还沉淀着深厚的风俗文化。

大铜锣:古夏有一对直径0.67米的大铜锣,明朝中期古夏李氏十世祖带川公任江苏省常熟县令。带川公为官清廉,深受常熟百姓爱戴,提升为候补知府。后告老还乡时,经上峰恩准,带回了任上出巡时的全盘执事,其中包括这对大铜锣,这对铜锣外形一样,但音质不同。

镗鼓:古夏有一对直径0.32米的镗鼓,圆形,中间有一0.5公分如0般突出。“镗”为音,象声词,“鼓”指突出的部分,敲打时,用木棍敲打突出的部分。这对镗鼓外形一致,但发出的音却不同。是族中男人婚娶时,文人抒发雅致的一种乐器。迎亲之日,用一对竹子分别粘上红纸条幅,族中文人先拟写好上联,竹子上缠着镗鼓,另一竹子上的红纸用于求女家的下联,由两个小孩敲打着随迎亲的队伍到女家。女家请的先生应提笔对出下联。成为当地文人所津津乐道的佳话。

古夏村的最大特点是闸门多,全村一条总门,村内分布众多的小闸门,一到晚上,把各闸门一关,盗贼休想入村;其次的特点是村内的街道呈三角形状,四通八达,一般的人进入村内,很难找到出村的路。据传,这种设计源于李氏家族的先祖尚武之风盛行,将扎营布阵之势运用于村落布局之中,便于防匪患。如有不速之客入村,各闸门一关,就会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分割而残之。因此,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古夏的闸门在防匪保民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古夏村还有一风俗,谓之于“招龙”。每年的新年之时的一个晚上,族中的族长组织本族的民众,手持火把,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地穿行于大、小丛山之间,意谓让龙脉苏醒,龙腾虎跃,保佑村坊吉祥平安。

古夏舞龙己有数百年的历史。舞龙有二种,白天舞的龙和晚上舞的火龙。白天舞的龙先用竹篾编织好龙头和龙尾,然后糊上色纸,用彩笔描画好;再用布制的龙身连接龙头、龙尾,龙身上隔一米五左右置一个用竹篾编织的圆形的龙骨,龙骨下钉一木棍,用以擎龙。火龙是用稻草编织而成的,也是隔一米五左右钉一木棍,用以擎龙;舞时在龙身上点上香火,晚上灯火闪闪,一条龙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早在清朝康熙年间,社会太平,人民安居乐业,为表达人们的喜悦心情,古夏李氏开始舞龙的历史。相传有一年古夏扎了条几百米的长龙,龙头到了石江头村,龙尾还在祠堂内。

古夏的舞狮也具有几百年之久。舞狮有二种,一种白天舞的叫醒狮,一种晚上舞的叫火狮。醒狮是从佛山购买的,而火狮是自己制成的。先用一个大谷箩做狮头,用几条大麻包布做狮身,然后用稻草扎成草条,用铁线将草条在箩筐上圈出狮头的样子,在麻包布上圈出狮身的样子,到了晚上,在草条上插上燃烧的香,星光点点,这就是火狮。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古夏就有了狮头会(一种民间组织),逢年过节,醒狮挥舞,锣鼓喧天,古夏舞的醒狮十分生动,深受民众喜爱。

古夏的花灯颇具特色。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古夏每年的正月出花灯。古夏的能工巧匠很多,扎的花灯维妙维肖,有灯门、走马灯、大鹏展翅灯、雄鸡打鸣灯、武松打虎灯等,模仿动物而制作,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闹春牛的习俗始于清朝。春节之尾,春耕之前,为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晚上举行闹春牛的活动。先用竹条竹篾搭编制好一条牛头的骨架;然后用白纸粘贴在骨架上,上好颜色;再用一块八尺多长,六尺宽的黑布连在牛脖子上,布尾上做一条牛尾巴,一条春牛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了。晚上,有二人钻进春牛内驮着,在村中-,另有一人肩扛着木犁紧随春牛,一堂鼓乐随后,扛犁人边行边唱着动人心弦的山歌。

古夏的八音享誉岭南。古夏村早在清朝初期就有了八音,代代相传。凡红白喜事,皆有八音点缀,以增其喜庆或悲哀之气氛。

古夏的禾斋盛会。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二日,是古夏禾斋日。禾斋前的几天,人们便开始忙碌起来,置新衣、做糍粑、准备迎神的器物,忙得不亦乐乎。禾斋,顾名思义就是在夏收的季节来临前,怀着虔诚的心情,整洁身心,感激神灵的保佑而举行的隆重仪式。

古夏李氏的婚俗体现着一个家族的文化素养,也体现着一个家族的礼节修养。因而在婚娶的过程中,少不了繁文缛节。从下聘、求庚、扎根、报日、迎新都有颇多讲究。

古夏的祭祀活动,均有八音伴奏。每年的春秋祭祖活动,行三献礼祭献仪式,分中献、左昭、右穆,庄严而隆重;在先人去世的家祭中,有点主和题旌仪式。

此外,古夏的美食主要有腊鸭和糍粑。腊鸭制作精巧,香飘岭南;而古夏的糍粑以其色香昧俱佳,闻名遐迩。

信息来源:仁化县人民政府

古夏村:古夏古村位于仁化县城东北方向36公里处,踞扶溪镇墟镇东的一个小盆地。村后有二座山峰,大丛山、小丛山并肩而立。村前有大河、小河二溪流合为腰带水。古夏村之村名,也就是“古老华夏后裔安居乐业之地”的意思。 古夏村的165户人家,800多人口,95%都源于李氏家族,是唐朝名将李晟的后裔。宋末元初,李晟的第十七世孙李谟出任广东省左参政,此时元军大举南征,李谟带兵…… 古夏村详细信息++

邻近的仁化县旅游景区
你可能对下列古村会感兴趣:
走遍仁化县

>>风度古村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