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山古村
应山古村,位于广东省乐昌市,村中全为白姓人家,全村一百多户人家,古村有600年的历史,因为这里曾经是乐昌的必经之路。村落主要建筑以清朝为主,古建筑排列整齐,建筑风格独特,以青砖瓦房为主,路面全部石板铺垫,屋梁雕刻精美,顶墙彩绘有人物花鸟图案画,栩栩如生,建筑群保存得比较完好,目前还保留部分明国时期的名牌号。
应山古村始建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至今已有600年历史。因昔日南北走向的乐宜古道和东西走向的湖广古道在村口重合,从而成为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有意思的是,它不同于南雄梅关古道上的珠玑巷,有百家姓氏,而这里则只有一个大家族白姓。据说白氏祖先原籍湖南长沙,因先祖宋元丰年间考中进士,官拜通直大夫而授广西玉林州知事。卸任归里后途经黄圃,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传至白氏第十三世后南迁岭南,在这里建起了应山村。
应山村建村时间较早,据黄圃《白氏族谱》记载,在明朝永乐五年丁亥岁(1407年)是乐昌白氏璧公第十三世孙如素(思谦之侄子)在该地开基创村的。经两代人之后,分别扩建了上下两排房屋,初具人村规模,因为独得地理条件的优越,加上社会的安定,人财并旺,家兴村大。万历年间(1573——1578年)开始,大兴土木,建房扩村,同时人丁向外移居,首次出现鼎盛时期,这是应山村到后来具有时代特色的建筑,大规模出现的根本原因。再发展到清康熙——乾隆年间(约1660——1780年),在此段历史时期应山村已崛起为白氏在乐昌乡间中的最大人村之一。总人口达七百人,据族谱有关记载:乐岸公一家就有三十多口人。此时村子大兴土木,在重新扩建的同时,又一次人口向外移居,留住村里的人家,多数是家底殷实富裕的,人力充足,财气盛大,在黄圃各地大置田地,购买山岭寮场,公益事业大大发展,扩路建亭,玉环大拱桥(1766年创建)及凤翼亭(1792年创建)就在这段时间兴建的,从这些事实表明了应山村大发展。
如今的应山古村坐南朝北,背依凤凰山,前临卢溪河,山清水秀,村前是一片肥美的油沙地。村里至今仍保存着成片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它占地约36000多平方米,前低后高,前窄后宽,整体虽不很规则,但基本上是按前后九排,每排九幢来排列的。其中有几幢独立的则被村民称为“单脚屋”。古民居一色的青砖黛瓦,青石条屋角和硬山屋顶,厅堂式二层结构,前有天窗天井,后有屏墙,左右厢房,而门前瓦椽均有不少精美的石刻、木雕、壁画等装饰工艺。村前屋后的街巷,也全部由石板铺设。
应山村的民居古建筑群,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民居屋有上百栋,布局非常合理,前后分九排,每排九栋,每二栋或三栋相连,另有独建的,村人称之“单脚”屋,那是因地制宜。村中有两条竖的大巷道,各长180米、宽3.4米,分设于村子左右边。左巷道从后山的青龙位上经井水(泉水)相邻,曲折而下与七条横巷道连通,可谓“横通直冲”,巷道外边有宽约0.4米的水沟,井水、山岭水,可通过这两大水沟,沿着地势蜿蜒流入村前的大水沟。大巷路与水沟把村庄划分成三部分,大巷水沟内全是民居屋(住宅区),大巷、水沟外都是杂屋(猪牛棚、厕所……),两者分明。更优者,连白蚁不敢越过水沟,侵入民居屋,住宅不受白蚁之害。这是古人对科学知识的一大运用,这是建筑学上的一大学问。
屋宇建筑,大多数为中轴结构,分报厅与主厅,中间有木柱木板相隔,其门叫中门;大厅前有天井,天窗,还有的开“丁”字门的,大门放在左侧屋的前一间。主厅亦有天窗天井,这两类建筑设计,都有其优越性,都有文明、文雅、安静设施的因素,具有通风采光的科学性。大厅(主厅)后用圆柱、木板做墙隔成后座,在这隔墙上,设置神龛,以纪念祖先及本坊福主(多数为康护公),隔板上,往往雕上图案,绘上花草,写上有关吉祥语句。内容丰富,显示神龛的庄严肃穆,秀丽美观。同时还反映主人家庭的境况,对祖先的纪念,亦反映中华民族的文明礼教,是民风、民俗的具体体现。
民居屋的大门,门楼都很有讲究:大门的大小,高矮的尺寸用法,门楼、门墩的高低、大小的制作,都包含有很高的工艺性与艺术性。大门上的雨棚造型多种多样,形式美观,并且雕龙画凤,制造弯柱曲板,类型极多。尤其是应山村民居屋大门口上方的鸿(横)门梁,有些地方叫虾蚣梁。这种梁有一百多条,雕刻不同,绘画有殊,取材内容各异,工艺卓绝,不少的分一层或两层雕花,有相当一部分是镂空三层,雕的形式花样,所用的工艺有别,各具独特风格。这一工艺品与艺术价值,在黄圃地域的村子无以相比,居黄圃之冠。也是应山古村的一大特色。
应山村古建筑群,原有书房数间,祠堂三栋,为分房宗祠。其中以富禧祠堂最具标志性。坐落在村庄最前排的中轴线上,其形式结构,为单椽硬山顶,马头式山墙,短橼出水,原是“丁”字门,到民国年间,改为正中开门,主厅顶却是穿斗式结构,八棱状斗天窗,天井内有雕花镇井石;主厅前柱有一副同治三年刻制的木质阳刻对联:上联为“肯乃堂肯乃构丕显丕承相见诒谋燕翼”,下联为“序其昭序其穆以修以绥当思裕后象贤”。各长2.6米,宽0.2米,此联是文、永、庆三大房后裔子孙,送给富公的贺联。其联意、书法、雕刻工艺之佳,堪称完美,现保存完好。整栋祠堂的主体结构与外形建筑,仍具原貌。村内有三块“泰山石敢当”的石刻,分别镶嵌在民居屋的适当之处。还有,村前有一块宽敞的坪,坪的周围,立有功名石数对,分别为白莹、纯素、培锦诸辈贤人而立。这些古文物,充分体现与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
应山村古建筑,清一色的清水墙、青砖、灰瓦、木梁结构,青石条屋角、屋檐留有钩头滴水,两侧墙仍保留着风火墙,巷道青石板铺成,具有古香、古色味。房屋依地势坡度,沿着扇形层层而建,呈现鳞次栉比、高矮连叠,具有自然、和谐、美观,给人舒适美感。整座古建筑,体现着当时的文化、艺术素质和民风、民情、民俗的风尚。